藜蘆祛痰催吐殺蟲,用於中風痰壅癲癇
首頁/中藥單方/藜蘆藜蘆LI LU
性味:辛, 有毒, 苦, 寒歸經:肺經, 肝經, 胃經寒熱指數:35組方排名:331英文名稱: False 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別名:蔥白藜蘆,山棕櫚,藜盧,蔥蘆,蔥苒,鹿白藜蘆,人頭髮,蘆蓮,蔥炎,山蔥,毒藥草,旱蔥,憨蔥,鹿蔥,蔥管藜蘆,七釐丹,蕙葵,梨盧,蔥菼,蔥葵,公苒,山白菜,山苞米,藥蠅子草,豐蘆來源:百合科植物藜蘆、牯嶺藜蘆、毛穗藜蘆、興安藜蘆及毛葉藜蘆的根及根莖。5-6月未抽花葶前採挖,除去葉,曬乾或烘乾。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陝西, 四川, 遼寧, 山東, 河南, 江蘇生長環境:灌木叢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藜蘆的傳統功效1. 斂瘡藜蘆,味苦辛,性寒,有毒,歷代醫家多以其峻下之性論治,其斂瘡功效,則源於其殺蟲燥濕之能。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藜蘆能治「惡瘡」,《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其可治「馬刀,爛瘡」。這些記載皆暗示藜蘆對外瘍潰爛有療效。 《神農本草經疏》更詳細地闡述了其機理:「瘡瘍皆濕熱所生,濕熱不去,則肌肉潰爛,苦寒能瀉濕熱,則馬刀,惡瘡,爛淹,死肌皆愈也。」 此處明確指出瘡瘍的成因在於濕熱,而藜蘆的苦寒之性,可以瀉去濕熱,從而達到治療瘡瘍的目的。 換言之,藜蘆並非直接「斂瘡」,而是通過清除導致瘡瘍的濕熱病邪,使瘡瘍得以自愈。 這與現代醫學中某些外用藥物先消炎殺菌,再促進傷口癒合的原理頗為相似。
《藥性論》也提到藜蘆能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進一步說明其殺蟲功效在斂瘡中的作用。 雖然《本草綱目》主要論述藜蘆的吐痰功效,但其「瀉濕熱」的特性也間接支持了藜蘆在治療濕熱型瘡瘍中的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藜蘆有大毒,其臨牀應用需謹慎,古代文獻中也多有強調,不可輕易服用。 因此,藜蘆斂瘡之效,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嘗試。
2. 清熱利濕藜蘆,一味性味苦寒,有毒的藥物,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其清熱利濕功效,並非單純以「清熱利濕」為主,而是透過其峻下之性,達到間接的清熱利濕效果。
《神農本草經》記載藜蘆能治洩痢、腸癰等濕熱下注之證,說明其具有瀉熱除濕的功效。 其「洩痢」之效,並非直接作用於濕邪,而是因其苦寒之性,能驅除腸胃中的熱邪,從而使濕邪得以排出。 《藥性論》也提及藜蘆能「去積年膿血洩痢」,進一步佐證其在處理濕熱積聚所導致的疾病上的應用。
然而,需注意的是,藜蘆的清熱利濕並非溫和緩慢的過程。《本草綱目》中提到藜蘆「吐風痰」,《神農本草經疏》則指出其「苦為湧劑,故能使邪氣痰熱,胸脯部分之病,悉皆吐出」。 這反映出藜蘆的峻猛之性,它並非直接清瀉濕熱,而是通過其強烈的峻下、嘔吐作用,將體內鬱積的痰熱邪氣排出,達到間接的清熱利濕效果。 《神農本草經疏》也明確指出其「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湯」,強調其毒性及使用方式需謹慎。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記載其可治「馬刀,爛瘡」,這類瘡瘍也多與濕熱蘊結有關,說明其在治療濕熱所致皮膚病上的應用。 因此,藜蘆的清熱利濕功效,是建立在其峻下、逐痰、殺蟲等作用基礎之上,其運用需依據病機,並非輕易使用。 整體而言,古代醫家並未單純將藜蘆歸類為清熱利濕藥,而是強調其峻猛之性及特殊應用。
3. 驅蟲殺蟲藜蘆,作為一味峻猛的驅蟲中藥,其殺蟲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從《神農本草經》便可看出其主治範圍廣泛,包括「蠱毒、咳逆、洩痢、腸遊、頭瘍、疥瘤、惡瘡、殺蟲毒、去死肌」等,涵蓋了多種由蟲毒引起的疾病。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了藜蘆殺蟲的機理。其認為藜蘆「苦能洩熱殺蟲」,藥物苦寒的特性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而濕熱正是許多蟲毒滋生的溫牀。因此,藜蘆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洩痢、腸癰、頭瘍、疥瘙等疾病,其殺蟲作用實則也包含了消滅蟲毒滋生的環境。 此書也點出藜蘆味極苦,性峻猛有毒,須謹慎使用,並非所有蟲症皆適用。
《本草綱目》則從另一角度說明藜蘆的功效。它將藜蘆的作用歸納為「吐風痰」,指出藜蘆能治療由風寒所致的痰飲阻塞,而某些蟲症也可能與體內痰濁阻滯相關,因此間接地也說明瞭藜蘆驅蟲的機理。 書中將藜蘆和其他具有不同功效的吐藥作比較,更突顯其藥性之特殊。
《名醫別錄》與《藥性論》也記錄了藜蘆治療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症,例如馬刀瘡、爛瘡、疥癬等,再次印證了其殺蟲的功效。 《四川中藥志》更進一步指出藜蘆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此亦間接說明其具有抗毒殺蟲的作用。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藜蘆的驅蟲功效多有記載,其機理可能與其苦寒洩熱、驅除濕邪,以及針對某些與痰飲相關的蟲症的特性有關。 但需注意的是,藜蘆毒性較強,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顯示藜蘆的古代典籍《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對中藥「藜蘆」的描述,用現代語翻譯如下:
「藜蘆主要用於治療由寄生蟲所引起的中毒現象,包括劇烈的咳嗽、反覆的嘔吐、嚴重的腹瀉及下痢等消化系統症狀。此外,對於腸道的異常蠕動也有緩解作用。
此藥亦適用於頭部的腫痛,以及皮膚表面的各種病變,如疥癬、瘡瘍和惡性腫瘤等。它具有強烈的殺蟲效果,能有效清除體內的寄生蟲和毒素,並有助於去除已壞死的組織。」
《 名醫別錄》:根據中醫古書《名醫別錄》的記載,藜蘆這種中藥有多種療效。首先,它可以治療噦逆,也就是反胃、嘔吐的症狀。其次,對於喉部疾病,如喉痹(喉部腫痛、吞嚥困難)也有療效,能幫助疏通喉部。再者,藜蘆對於鼻中息肉,即鼻腔內長出的非惡性腫瘤,也能起到治療作用。最後,對於一些皮膚病變,如馬刀(一種類似於癬的皮膚病)和爛瘡,藜蘆亦有其獨特的療效。
《 神農本草經疏》:《本草經疏》對中藥藜蘆的解釋如下:
藜蘆在《本經》中主要用來治療蠱毒和咳嗽逆氣。《別錄》則提到它對於噯氣、喉痹等不通症狀也有療效,這些作用都源於藜蘆具有宣通壅塞、疏導滯留的能力。因其味苦,能作爲催吐劑,使體內的邪氣和痰熱,特別是胸部以上的疾病,都能通過嘔吐的方式排出體外。它的辛味能散結,因此可以治療鼻中長有的息肉。而苦味又能洩熱殺蟲,所以它還能治療腹瀉腸炎、頭部瘡瘍、疥癢等病症,並能殺死各種蟲毒。瘡瘍大多由溼熱引起,如果溼熱不除,肌肉就會潰爛,而藜蘆的苦寒屬性能有效瀉除溼熱,因此對馬刀瘡、惡瘡、爛淹、死肌等都有很好的治癒效果。由於藜蘆味道極苦,入口即讓人想吐,所以通常不用於湯劑。
藜蘆味辛且苦,含有大毒,服用一小勺就可能讓人感到胸中煩悶,引發持續不斷的嘔吐。對於腦中有痰、中毒或受惡氣侵襲的人,可以利用藜蘆的上湧宣吐效果,暫時解決問題。但如果病情並非因這些因素造成,絕對不能輕易嘗試,否則只會讓人感到不適,持續嘔吐不止,甚至損耗體內津液。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對於噦逆(一種胃部不適的症狀)使用催吐藥物,以及對反胃情況使用催吐法來清除痰積,這都是一種治療方式。然而,催吐藥物種類繁多,各有其特定的用途:常山用於清除瘧疾引起的痰;瓜蒂則用於排除熱痰;烏頭和附子的尖端部分適合用來處理濕痰;萊菔子用於排出氣痰;而藜蘆這種中藥,它的主要作用是清除風痰。這說明瞭不同藥材在中醫學中的特殊療效,針對不同性質的痰,選擇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 神農本草經疏》:《本草經疏》對中藥藜蘆的解釋如下:
藜蘆在《本經》中主要用來治療蠱毒和咳嗽逆氣。《別錄》則提到它對於噯氣、喉痹等不通症狀也有療效,這些作用都源於藜蘆具有宣通壅塞、疏導滯留的能力。因其味苦,能作爲催吐劑,使體內的邪氣和痰熱,包括胸部以上的疾病,都能通過嘔吐的方式排出體外。它的辛味能散結,因此可以治療鼻中長有的息肉。而苦味又能洩熱殺蟲,所以它還能治療腹瀉腸炎、頭部瘡瘍、疥癢等病症,並能殺死各種蟲毒。
瘡瘍這類疾病多由溼熱引起,若溼熱未除,肌肉就會潰爛。而藜蘆的苦寒性質能夠清除溼熱,因此對馬刀瘡、惡瘡、爛淹、死肌等都有治癒效果。由於其味道極其苦澀,入口即讓人想吐,所以一般不用於煎湯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藜蘆性味辛苦且毒性極大,只需服用一小勺就可能讓人感到胸中煩悶,引發持續的嘔吐。對於腦內有痰積,或是中毒、受惡氣侵襲的人,僅能利用其催吐作用暫時緩解病情。但若是病症與上述情況無關,絕對不能輕易嘗試,否則只會導致持續的嘔吐和煩悶,損傷津液。
以上就是《本草經疏》對藜蘆的詳細解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對中藥「藜蘆」的描述,用現代語翻譯如下:
「藜蘆主要用於治療由寄生蟲所引起的中毒現象,包括劇烈的咳嗽、反覆的嘔吐、嚴重的腹瀉及下痢等消化系統症狀。此外,對於腸道的異常蠕動也有緩解作用。
它能幫助處理頭部的膿腫,以及皮膚上的各種慢性病變,如疥癬、瘡瘍和惡性腫瘤。同時,藜蘆具有強大的殺蟲能力,能有效清除體內的寄生蟲,並有助於去除已壞死的組織。」
《 名醫別錄》:根據中醫古書《名醫別錄》的記載,藜蘆這種中藥有多種療效。首先,它可以治療噦逆,也就是反胃、噁心的症狀。其次,對於喉部疾病,如喉痹(喉部腫痛、吞嚥困難)也有療效。此外,藜蘆還可用於處理鼻腔問題,特別是鼻中息肉,這是一種長在鼻子裡的良性腫瘤。再者,藜蘆對於一種稱為「馬刀」的疾病有治療效果,馬刀在古代醫學中通常指的是某種類似淋巴結核的病症。最後,藜蘆對於爛瘡,即潰瘍或長期不癒合的傷口,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 藥性論》:《藥性論》對於中藥「藜蘆」的描述,用現代語解讀如下:
藜蘆這種中藥主要可以治療上呼吸道的疾病,像是咳嗽或是喘息等症狀。此外,對於長年累積的膿血以及慢性腹瀉也有改善效果。它能用於治療各種頑固的皮膚病,如惡性風疹、瘡癬,甚至頭髮脫落的問題。而且,藜蘆還具有驅蟲的效果。
《 四川中藥志》:根據《四川中藥志》對中藥「藜蘆」的描述,其主要用途為治療毒蛇咬傷以及作為殺蟲劑使用。在古代,人們發現藜蘆具有解毒和驅蟲的功效,因此在遇到毒蛇咬傷的情況下,會使用藜蘆來進行治療。同時,由於藜蘆具有一定的毒性,也能夠用作殺蟲之用,對一些害蟲有很好的驅除效果。這顯示了藜蘆在傳統中醫藥學中的多樣性應用,不僅可以治療人體疾病,還可以用於農業防治害蟲。藜蘆的現代功效1. 降血糖藜蘆的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其所含的苷元等藥理活性成分,可促進胰島素分泌並提高其利用率,從而達成降低血糖之效。其降血糖機制,推測主要源於其特定成分能與胰島素受體進行交互作用。此外,藜蘆同時亦展現了降低血中脂質及抑制脂肪細胞生成的作用,對於合併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更具潛在效益。無論單獨應用或與黃連、黃芩等藥材配伍,皆有助於強化其治療效果。
2. 防癌抗腫瘤藜蘆提取物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其主要有效成分為苯丙素苷及甲基苯丙素苷,這些化合物能精準干擾癌細胞的細胞週期,導致腫瘤細胞誘導性凋亡,有效抑制其異常增殖。此外,藜蘆的活性成分亦能阻斷腫瘤細胞的轉移過程。在更廣泛的層面上,藜蘆發揮強效抗氧化作用,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害。同時,它具備免疫調節功能,能增強宿主免疫辨識及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與潛在擴散。鑒於其低毒性與良好的安全性,藜蘆展現作為腫瘤輔助治療藥物的巨大潛力。
3. 抗發炎藜蘆提取物的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其富含多酚類化合物及特定氨基酸,是其抗炎功效的物質基礎。多酚成分透過多重作用機制展現顯著抗炎活性,主要包括抑制促炎細胞因子如TNF-α、IL-6的釋放,以及調控NF-κB等關鍵性炎症信號通路。這有助於有效阻斷並減輕體內炎症反應。此外,多酚的強效抗氧化作用能清除有害自由基,降低氧化應激對組織的損害,進一步發揮抗炎效果。特定氨基酸可能亦參與免疫調節,與多酚協同作用,共同緩解關節炎、肝炎等炎症性病程。
藜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0.3-0.6g。外用:適量,研末,油或水調塗。
藜蘆的炮製
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藜蘆注意事項重點
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藜蘆性寒,體虛氣弱者服用易損陽傷氣,孕婦服用恐傷胎。
中藥禁忌:
黃連為之使藥,細李、芍藥、五參為反藥,大黃為惡藥。
食物禁忌:畏蔥白,服藜蘆後食用蔥白會導致吐不止,可飲用欽蔥湯緩解。
體質禁忌:服藜蘆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症患者宜慎用。
腎臟疾病患者禁用:嚴重腎臟疾病患者不應使用藜蘆。
糖尿病、低血壓患者慎用:建議患有糖尿病或低血壓的人士,在使用藜蘆之前,應先諮詢醫生的建議。
過量中毒:過量使用藜蘆可能會引起中毒反應,包括腹瀉、噁心、嘔吐、頭暈等不適症狀。
脾胃虛寒者慎用:藜蘆性寒,脾胃虛寒者服用易加重虛寒症狀。
藜蘆相關的方劑瘡藥檳榔散搐鼻奪命散搐鼻通天散搐鼻通氣散大殺鬼丸倉公散殺蟲青葙子散勝金丸牡丹膏食惡肉散密陀僧丸神黃膏十八反膏藥石南葉散虎頭殺鬼方大麝香丸通頂石南散通頂散英粉散立驗散熨洗蒴藋湯通命散解魅丹烏喙丸通頂吹鼻散大五飲丸八毒赤丸八毒大黃丸斷膈丸通喉散牽馬丸闢瘟丹闢穢散扁鵲陷冰丸異香膏子一抹金冶葛膏揩齒細辛散衛侯青膏聖惠丸殺鬼丸五飲丸化痞反正膏黃連含湯乳石烏頭丸白礬煮散解邪丹問命散蜀金牙散更生十七物紫參丸藜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氣喘扁桃腺炎癲癇原發性高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鏈球菌性咽喉炎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咳嗽皮膚顏色發黃頭痛黃疸疥癬腦中風腎炎高血脂低血糖糖尿皮膚炎糖尿病藜蘆含有的化學成分去乙酰基原藜蘆鹼(Deacetylprotoveratrine A), 計默任鹼(Germerine), 原藜蘆鹼(Protoveratrine A), 藜蘆馬林鹼(Veramarine), 計米定鹼(Germidine), 雙去乙酰基原藜蘆鹼(Didesacetylprotoveratrine A), 藜蘆嗪(Verazine), 新計布定鹼(Neogermbudine), 芥芬胺(Jervine), 藜蘆酰棋盤花鹼(Veratroylzygadenine), 玉紅芥芬胺(Rubijervine), 異玉紅芥芬胺(Isorubijervine), 藜蘆胺(Veramine), 藜蘆甾二烯胺(Veratramine), 藜蘆米寧(Veramiline), 茄咪啶(Solamidi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β-谷甾醇硬脂酸酯(β-Sitosterylstearate),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蠟酸(cero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棋盤花辛鹼(Zygacine), 茄啶(Solanidine), 毛葉藜蘆定鹼(Hakurirodine), 偽芥芬胺(Pseudojervine), 藜蘆鹼甙(Veratrosine), 藜蘆定(Verdine), 藜蘆酰棋盤花胺(Veratroylzygadenine), 當歸酰棋盤花胺(Angeloylziga denine), 毛穗藜蘆鹼(Maackinine), 計馬尼春鹼(Germanitrine), 棋盤花鹼(Zygadenine), 藜蘆嗪寧(Verazinine), 天目藜蘆鹼(Tiemulilumine), 天目藜蘆寧鹼(Tiemuliluminine), 23-O-β-D-吡喃葡萄糖基-20-異藜蘆甾二烯胺(23-O-β-D-glucopyranosyl-20-isoveratramine)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討論留言載入中...